等离子清洗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电磁辐射、紫外线辐射等,准确判断其是否存在辐射泄露风险,对保障操作人员健康至关重要。以下从专业检测、设备状态观察、环境监测三个方面介绍判断方法。
一、专业检测
(一)电磁辐射检测
使用专业仪器:电磁辐射检测仪是检测等离子清洗机电磁辐射的有效工具。操作人员可按照仪器说明书,将检测仪放置在设备周围不同位置,如设备正前方、侧面及后方等,进行多点测量。一般真空型等离子清洗机在真空室中操作,辐射不易外泄;常压型设备运行时,少量电磁辐射会不规则地向周围扩散。通过测量不同位置的辐射强度,能全面了解设备周围的电磁辐射分布情况。
对比标准值:将测量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对比。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等离子清洗机产生的电磁辐射量通常小于电脑对人体的辐射作用,但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电磁辐射环境中,仍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一定影响。若测量值超过标准限值,说明设备可能存在电磁辐射泄露风险。
(二)紫外线辐射检测
紫外线强度计测量:利用紫外线强度计可测量等离子清洗机产生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将紫外线强度计的探头对准等离子火焰附近区域进行测量。常压设备辐射强度通常低于正午阳光(约1 - 3mW/cm²),但如果直视等离子火焰,仍可能导致眼部灼伤,引发畏光、流泪等症状。
评估伤害风险:根据测量结果评估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风险。若紫外线辐射强度过高,长期暴露在该环境下,可能增加皮肤光老化风险,导致皮肤粗糙、松弛、出现皱纹等。当测量值接近或超过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阈值时,可判断设备存在紫外线辐射泄露风险。
二、设备状态观察
(一)外观检查
检查屏蔽装置:仔细观察等离子清洗机的电磁屏蔽装置是否完好。电磁屏蔽装置能有效阻挡电磁辐射的外泄,如果屏蔽装置出现破损、裂缝或松动等情况,电磁辐射可能会泄露出来。例如,检查设备的金属外壳是否有变形、开裂,屏蔽网的连接是否紧密等。
查看密封部件:检查设备的密封部件,如舱门密封条、气体管道连接处的密封圈等。良好的密封能防止设备内部的辐射和有害气体泄漏。如果密封部件老化、磨损或损坏,可能会导致辐射和气体泄露。比如,密封条出现硬化、开裂,气体管道连接处的密封圈松动等。
(二)运行声音与异常现象
倾听运行声音:在等离子清洗机运行过程中,仔细倾听设备发出的声音。正常情况下,设备运行声音应平稳、均匀。如果听到异常的噪音,如嗡嗡声、吱吱声等,可能是设备内部出现故障,导致辐射泄露风险增加。例如,电磁线圈故障可能会产生异常的电磁振动,发出噪音。
观察异常现象:注意观察设备运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如火花、电弧等。这些异常现象可能是设备绝缘损坏或电气系统故障的表现,不仅可能导致电磁辐射泄露,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如果发现设备周围有异常的光亮或闻到刺鼻的气味,也应引起重视,及时停止设备运行并进行检查。
三、环境监测
(一)安装环境监测设备
臭氧浓度监测仪:在等离子清洗机工作场所安装臭氧浓度监测仪,实时监测环境中的臭氧浓度。等离子清洗过程中,含氧气体的电离会生成臭氧,当环境浓度超过0.1ppm(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限值)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通过监测臭氧浓度,可以间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辐射或气体泄露导致臭氧生成过多的情况。
其他有害气体监测:除了臭氧,还可以根据设备使用的气体种类,安装相应的有害气体监测仪,如检测氩气等惰性气体是否泄漏。虽然氩气本身无毒,但在高浓度环境下会导致人体缺氧,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症状。若设备使用的气体中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更需要密切监测其浓度。
(二)分析监测数据
数据异常判断:定期分析环境监测设备记录的数据。如果发现臭氧浓度或其他有害气体浓度持续升高或超过安全限值,可能意味着设备存在辐射泄露或气体泄漏问题。例如,在设备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臭氧浓度突然大幅上升,且排除通风系统故障等其他因素后,应考虑设备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结合设备运行情况:将环境监测数据与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结合分析。如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或异常现象的同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也发生异常变化,那么可以初步判断设备存在辐射泄露或气体泄漏风险,需要进一步进行详细检查和维修。